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51}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32:28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詳解 {51}



『須陀洹』是梵語,譯成中文叫『入流』或『預流』,已經入了聖人之流。須陀洹是證得初果聖者,僅三界分別『見惑』已斷進入見道位而已,但俱生『思惑』未斷。聖人生死已解脫,出三界,所以稱為聖人。

仍然需要『人天七次』再往返受生。



『入流』是入了聖人之流,他已不再入『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界』,對六塵境界不再起別心,不再起新的煩惱。三界內的分別煩惱,就是『見惑』。例如行者貪愛一物不捨,越貪越厲害,則『識心』就會由『六塵』上生起來,再反過來貪著六塵,如此循環不止,又再生新的煩惱。



若『作是念』就是起了分別心,就是『法塵』起,即然證得初果就無分別心,因分別心已斷盡,故不會做是念想。想什麼呢?想自己已證得初果的心,所以須陀洹不會做如此想才能證得初果。因為須菩提是過來者,法會中二乘人及大菩薩皆有過此種經驗,故一聽就明白了。



已二、二果離相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斯陀含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名一往來。而實無往來。是名斯陀含。



佛又接著問,須菩提,你以為第二果斯陀含。他是已經漸修精進,修無漏業,念念不住六塵境界,而斯陀含亦自以為己得聲聞第二果否?須菩提回答說:沒有。是什麼原因呢?斯陀含心恝於道,只餘一生一滅,前念方著,後念即離,心不著生滅之相,是謂斯陀含。



『斯陀含』是二果,譯成中文稱之『一來果』,就是人天再受生一次,即可超出欲界而證得三果了。因為在初果時斷了分別『見惑』六品,但是俱生而來微細的『思 惑』尚未斷,因為思惑極微細難斷,遂然修佛時知道許多道理,但是遇到可貪之時,心中仍然會起貪欲念頭,瞋心也會起,因為這一些是『俱生』而來的,累世多生 帶來的積習難斷。



三界九地共有『九品』思惑,九九八十一品。其中是以『欲界』的九品最難斷。這就是受生輪迴的根本業根。最粗、最重、最難斷,所以稱為生死的根本。初果者已斷前『六品』思惑,二果者若能再斷後『三品』思惑,就可超出三界而證入三果了。



『斯陀洹』名為『一來』而『實無不來』,才名為『斯陀洹』叫『一來果』,這只是一個名字而已。事實上並沒有『一來之相』,因為證得初果時就無『分別心』了,此時亦無別心,故知只是在證道時的漸次位而已,實無不來,亦無來與不來之相。因此不會『作是念』想。



己三、三果離相

須菩提。於意云何。阿那含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為不來。而實無不來。是故名阿那含。



佛又問須菩提說:阿那含在修行時,自以為得聲聞第三果嗎?須菩提說:沒有。是什麼原因呢?阿那含不來欲界受生,內無欲心,外無欲境,習定已深,六塵四相,一一證空,而無不來之相,是謂阿那含。



此時須菩提自問自答說『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』。

為何三果聖者無此念呢?因為三果聖者心理已無這個『不來之相』,心中無此相,則心不起分別,故無此不來分別心,亦無作是念想,故稱名為『阿那含』。



己四、四果離相

庚一、問答顯理

須菩提!於意云何?阿羅漢能做是念、我得阿羅漢道不?須菩提言:不也!世尊。何以故?實無有法、名阿羅漢。世尊!若阿羅漢做是念、我得阿羅漢道、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



歡迎瀏覽本宮網址: http://www.goldenmom.org

請加入:無極瑤池金母大天尊..南港青雲雲海宮…粉絲團
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oldenmom.org?hc_location=timeline

{待續}






回上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