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eng Thomas 青雲雲海宮粉絲團 LINE Mail youtube

課程資料

標題 (1)地藏菩薩本願經
發表者 青雲雲海宮 (2015-02-03 15:01:09) IP 125.227.236.37
內容 (1)地藏菩薩本願經



地藏經科注序 (部分摘錄自淨空法師講義)



人而不孝父母•不足以為人。孝而不了生死•不足以為孝。何也•恩莫大於父母•雖服勞奉養•纖悉靡遺•不過山海之斤滴。苦莫甚於生死•即誠意正心•俯仰無愧 •難免界地之輪迴•而況人未必孝•孝未必純乎。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•略稱地藏經•乃我佛所說之出世孝經也•我佛自成道以來•悲憫為懷•廣施化度。既以涅槃 期迫•親恩未報•遂昇忉利天•為母說法•而必乘時放光•集無數分身地藏於天宮•再四稱揚•卒以度生重任•慇懃囑付者•蓋地藏因地為婆羅門女•及光目女•皆 因救母•始發弘願•不啻我佛之心•若合符節。故說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•以度佛母摩耶夫人•並使後世佛弟子•一一各孝其親•咸登彼岸•而出生死苦海也。



是經凡兩譯•一係法登法炬所譯•年時均未詳•一係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所譯。詞雖小異大同•而蓮池大師•決以唐譯為可憑證。撮其綱要•則十三品中•可分四大章•



第一忉利天宮神通品•(一品序分品)



第二分身集會品•明地藏能化之主。即大士分身無量•深入泥犁•以孝行化•令生人天之幽冥教主也。



(第二至十品正說分)

第三觀眾生業緣品•

第四閻浮眾生業感品•

第五地獄名號品•明地藏所化之機。即不孝雙親•不敬三寶•由貪瞋癡惑,造身口意業•而受無間之罪惡眾生也。



第六如來讚歎品•

第七利益存亡品•

第八閻羅王眾讚歎品•明度生之緣。即燒香誦經•造旛造像•齋僧供眾之種種善緣也。

第九稱佛名號品•

第十校量布施功德緣品•



第十一地神護法品•(十一至十三品流通分)

第十二見聞利益品•

第十三囑累人天品•明成佛之因。即令人至誠恭敬•念佛名號•或菩薩名號•乃至布施財法•度盡眾生之菩提正因也。因果詳明•文詞顯豁•圓彰心佛眾生•三無差別之妙諦•



末法至寶•無以逾此矣。清代天台古德青蓮法師著有科注六卷•融通教觀•更加詮釋。不但於我佛之大慈大孝•地藏之大願大力•能令緇素初機•開卷瞭然•毫無餘 蘊。抑且教海龍象•亦復依為藍本•奉如珍祕。其有功於佛化者•寧有涯涘。惜乎原本紙貴價昂,不易普及耳。蘇州覺社同人商由古吳佛經流通處•及上海佛學書局 •廣招同志重為排印數千部•以普法緣。務期窮鄉僻壤•各手一編•以孝親之心•推己及人。俾三世父母•生則業消惑盡•離苦得樂•歿則位登不退•忍證無生。是 亦地獄未空•誓不成佛之僧那也歟。不禁歡喜讚歎•而為述其緣起如此。



『地藏菩薩本願經』是這一部經的名字。

『地藏』由地藏十論經云:『安忍不動,猶如大地,靜慮深秘,猶如密藏。』此為比喻去解釋『地藏』的德號。



這位地藏菩薩『大願』是『第一』、『忍力』也是『第一』,由於地藏經中一再提到『眾生剛強,難調難伏』,難以度拔,旋善又惡,剛度拔出離地獄,眾生又再造業而墬入地獄中受苦無窮盡。



但是地藏菩薩有耐心,不捨任何一個眾生再度入地獄受苦,故又再起慈悲心,極度耐煩的、忍耐著、再度諸地獄眾生出離以免受苦無窮盡,這就是地藏菩薩所顯現出來『安忍』的力量有如大地一樣。



眾生所居住的地球世界大地,承載著眾生,像個大船一樣,不但承載著眾生,同時又滋生萬物護養眾生所需,雖然眾生不斷地破壞大地,但是大地不為所動而安忍承受著眾生的所為。



(地)有二義如下:

一、住持義:大地能住持一切眾生;菩薩亦復如是;普能救度一切眾生。



二、生長義:大地生長萬物、供養一切眾生之生命所需。菩薩亦復如是;能演說一切妙法,長養一切眾生之慧命。



『藏』是世間之寶藏,亦有二義:



一、含覆義:能夠含藏覆蓋一切珍寶故,所以稱為『寶藏』。地藏菩薩為普度一切眾生,見功德即修持,修集一切功德,就是自利修行,有如收集珍寶裝入寶藏裡一樣。



二、寶藏義:『出用義:如需救濟貧苦者,成就慈悲濟世事業,當需出用。菩薩亦復如是,能布施一切法財度眾濟世,常令眾生開悟而能離苦得樂。』所以菩薩曆義眾生所作所為含有(含藏義、出用義),故稱為『藏』。就是利他。



若合『住持義』、『生長義』就稱為『地藏』。此寶藏又是『密藏』,乃是至高無上的寶藏之義,不可隨意顯露出來,所謂地藏菩薩的密藏就是祂的『靜慮高深』, 表示祂具有『大定力』,梵語『禪那』,華言『靜慮』,國語『禪定』,是比喻地藏菩薩具有大定力,高深莫測的禪定力,所以叫做深密。就是比喻秘藏在寶櫃裡而 別人無法知道之義。猶如密藏。約『喻』。



若約『法』義解:

『地即心地,藏是如來藏,此菩薩本來具足如來藏性,故名地藏。』



指於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,所隱藏之本來清淨(即自性清淨)的如來法身。蓋如來藏雖覆藏於煩惱中,卻不為煩惱所污,具足本來絕對清淨而永遠不變之本性。又一 切染污與清淨之現象,皆緣如來藏而起之教法,即稱如來藏緣起。經論中常以該思想闡明人之迷、悟對立意義。勝鬘經法身章]大一二‧二二一下):「如來法身不 離煩惱藏,名如來藏。」



『菩薩』是通名,菩提薩埵之略稱。意譯作道眾生、覺有情、大覺有情、道心眾生。意即求道求大覺之人、求道之大心人。菩提,覺、智、道之意;薩埵,眾生、有 情之意。與聲聞、緣覺合稱三乘。又為十界之一。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,以悲下化眾生,修諸波羅蜜行,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。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、勇猛 求菩提者。對於聲聞、緣覺二乘而言,若由其求菩提(覺智)之觀點視之,亦可稱為菩薩;而特別指求無上菩提之大乘修行者,則稱為摩訶薩埵,摩訶,意即大)、 摩訶薩、菩薩摩訶薩



『本願』。指「因位」之誓願。全稱本弘誓願。又作本誓、宿願。即佛及菩薩於過去世未成佛果以前為救度眾生所發起之誓願。於因位發願至今日得其果,故對「果 位」而稱本願。又「本」作根本解,雖言菩薩之心廣大,誓願亦無量,唯以此願為根本,故稱「本願」。廣義言之,發願之事端亦稱弘誓。『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, 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。』為地藏菩薩本願。



『別願』。諸佛所發度眾願力不同。



『四弘誓願』。

(1)眾生無邊誓願度,謂菩薩誓願救度一切眾生。

(2)煩惱無盡誓願斷,謂菩薩誓願斷除一切煩惱。

(3)法門無量誓願學,謂菩薩誓願學知一切佛法。

(4)佛道無上誓願成,謂菩薩誓願證得最高菩提。



此四弘誓願可配於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諦,前一誓願為利他,後三誓願為自利。



『經』。一切佛經的通名。梵語『修多羅』,翻譯成華言叫『契經』,即上契佛之理,下契眾生之機。

一般譯為契經、正經、貫經。佛教聖典可總括為經、律、論三藏,經藏乃其中之一。又於原始佛教經典之基本型態中,經亦為九部經之一,十二部經之一。



 關於經(修多羅)之名義,列舉如下:(一)釋尊演說之教理,本稱「法」(達磨),即教法之意。後世以之為教理綱要書,而稱為「經」(修多羅)。修多羅原為婆羅門教之用語,後為佛教採納,逐漸演變而指冗長之文,取其「連綴文義不散」之意。



(二)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五、佛地經論卷一、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、華嚴經疏卷一等所舉,修多羅原意為「線」、「條」、「絲」等,引申其義為「貫穿攝持」。 以眾生由教之攝持,而不散流於惡趣;義理由教之貫穿,而不散失隱沒,故稱聖教為契經。又據雜阿毘曇心論卷八,舉出修多羅五義:



(1)出生,即出生諸義。 禪林僧堂中,於進食之時,從應量器中取出「生飯」,施與大鵬金翅鳥、曠野鬼神眾、訶利帝母等羅剎鬼子母諸鬼神,稱為出生。生 飯,意指施與鬼神眾生之飯,為「眾生食」之略稱,而非指未經煮熟之飯。專門用來出生(放置生飯)之臺,稱為出生臺、生臺。出生之時所唱之偈,稱為出生偈。 禪苑清規卷一赴粥飯條(卍續一一一‧四四一上):「汝等鬼神眾,我今施汝供;此食遍十方,一切鬼神共。」今一般稱為出食。

(2)泉涌,即義味無盡如湧泉一般。

(3)顯示,即顯示諸義一切法。

謂顯露曉示。一切眾生之本性,具有因果、理事等法,佛即以十二因緣、四諦、八正道等教法顯示,令彼眾生開悟,得以度脫。

(4)繩墨,即辨諸邪正。如木匠使用的墨斗,用以界定正邪的標準。

(5)結鬘,即貫穿諸法。如花環般的莊嚴。



***待續*** 







回上頁